中國在中東的微妙平衡#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爆發的近期以色列-伊朗衝突,對中國的對外政策構成了考驗,揭示了北京在中東動盪局勢中力求維持的複雜平衡。儘管官方聲明呼籲局勢降級並譴責以色列的行動,但深入分析表明,其背後驅動力是經濟利益和地區穩定,而非意識形態的趨同。
本文綜合了信息與分析,主要資料來源於Substack上Discourse Power的報告1。
官方立場與民族主義者的回響#
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聯合國大使傅聰為代表的中國外交言論,始終強調尊重主權和國際法,敦促雙方停止敵對行動。這種被一些分析人士稱為“積極不結盟”的立場,使中國能夠將自己定位為負責的全球參與者。然而,官方媒體和胡錫進等有影響力的民族主義媒體人士所採納的敘事,則提供了一種更為細緻、有時甚至隱含親伊朗的視角。這些媒體在官方譴責暴力的同時,常常將以色列描繪成侵略者,巧妙地淡化伊朗在地區不穩定和核野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這種雙重做法賦予了北京靈活性:為國際受眾呈現貌似中立的官方姿態,同時為國內受眾和同情中國的夥伴,則展現出更強硬、反西方的基調。
戰略實用主義:“邪惡軸心”之外#
儘管與伊朗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中國對此次衝突的回應突顯了其實用主義而非意識形態驅動的立場。北京沒有向德黑蘭提供軍事援助或直接支持,這表明其聯盟建立在交易利益而非堅定不移的團結之上。這種策略優先考慮了中國的更廣泛戰略目標,特別是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和確保其經濟利益。“邪惡軸心”或中美俄伊之間僵化反西方聯盟的觀念,更多地是修辭而非現實;北京在衝突中的行動強調了其保持靈活性和利用危機獲取經濟優勢的偏好。
對中東雄心和經濟命脈的影響#
此次衝突無疑使中國在中東精心培養的關係複雜化。儘管北京該地區投入了大量外交和經濟資源,但其對以色列的譴責可能導致與以色列的關係變得緊張。這凸顯了中國在成為中東主要參與者的雄心中所面臨的挑戰——即不明確站在複雜競爭中的任何一方。
在經濟上,這次戰爭對中國的能源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作為伊朗最大的石油採購國,中國對地區穩定和不間斷的供應鏈有著既得利益。此次衝突意外地為中國提供了機會,使其能夠在停火後以較低的制裁風險持續購買伊朗石油,從而使此前模糊的交易合法化。這反映了中國一貫的戰略,即優先考慮經濟利益,利用其影響力來確保資源和市場准入,而非進行代價高昂的政治干預。“一帶一路”等倡議雖然旨在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但其本身並不能保證地區穩定,這凸顯了經濟力量在複雜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局限性。
追求變局中的穩定#
歸根結底,中國對以色列-伊朗衝突的反應,凸顯了其對中東穩定的深切渴望,儘管這種穩定是在其設定的條件下。其謹慎的態度反映出一种理解,即直接的軍事介入或過於明確的黨派立場可能會危及中國的長期經濟和戰略利益。雖然北京試圖塑造一個負責的全球大國形象,但其行動揭示了其對自身經濟福祉的務實關注,以及不願完全承諾於任何單一地區大國,包括其夥伴。
衝突的餘波將繼續考驗中國的平衡手腕。隨著中東地區持續成為地緣政治緊張的角力場,北京駕馭這些複雜性、維持其經濟命脈並擴大其影響力,同時避免被捲入直接衝突的能力,將決定其雄心勃勃的地區戰略的成功。其謹慎的沉默和對局勢降級的強調並非軟弱的跡象,而是其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政策的體現,旨在確保其未來的繁榮。
Tuvia Gering, "中國對以色列-伊朗戰爭的反應:彙編", Discourse Power, 2025年6月17日. ↩︎